江西晨报:江西一建刘小宜三年捧回两个“鲁班奖”
发布时间:2012-12-12
如果一个导演能够6次获得奥斯卡奖,那必将令世人瞩目;如果一个建筑企业能6次获得鲁班奖,那足以让同行艳羡。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建”)就是这样一支劲旅。而带领这支劲旅屡打“硬仗”的,是在建筑一线成长、有着30年经验的刘小宜。
打造出“百亿企业”
“刘董事长样样行,去年着重抓经营;东奔西跑心不累,业务同比翻了倍!”这是一建公司2012年春节联欢会上,员工自编自演的群口快板中的一段台词,也是刘小宜工作业绩的真实写照。
2009年8月,一建公司完成整体改制,也就在此时,刘小宜调任一建公司董事长,挑起了改制后的江西一建第一责任人的担子。在此之前,一建面临的是年年亏损的局面。
大胆“走出去”,是刘小宜上任后的一个大动作,这符合刘小宜一贯的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性格。
在改制之前,江西一建承接的主要工程在省内,刘小宜看到这种经营模式的局限性后,提出了“牢牢巩固省内市场,大力开拓省外市场”的经营方针。3年来,刘小宜率领项目人员东进西拓,南征北战,建立了近20家省外分公司。
这一举措,使江西一建的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企业的经济总量渐创新高,呈现出三年“连滚翻”式的发展:合同额从2009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亿元、2011年的60亿元,到2012年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跻身“百亿企业俱乐部”;而企业效益,也从2009年之前的连年亏损发展到2012年实现利润4800多万元。
工人生涯最难忘
“我很自豪地说,我是工人出身。”这是刘小宜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
翻看刘小宜的工作履历,发现其实很简单——他从没脱离过建筑行业。1982年,不满20岁的刘小宜从建工技校毕业后,进入江西建工集团,这一干就是30年。
而每当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刘小宜都会感慨道:“虽然现在当了董事长,但最难忘的还是当工人的那段时光,如果没有那三年,就没有我的今天。”
刚进入建筑公司的刘小宜,从工地工人做起,挑沙、搬砖、搅泥……每天工地、宿舍两点一线,从事的都是体力活,为了赶工期,风雨无阻、昼夜工作也是常有的事。“苦中有乐,心里踏实。当时看到老前辈在施工现场指挥整个工程,非常敬佩和羡慕,暗自发誓我也要成为那样的建筑人才。”刘小宜回忆道。
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聪颖勤劳的刘小宜事业一路亮绿灯,一步步完成了从最基层到高层的晋升之路:1992年成为项目经理,1995年成为分公司经理,2000年出任江西三建副总经理,2007年出任江西三建常务副总经理,2009年调任江西一建董事长。
也正是在工地做工人那三年,为刘小宜之后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因为有那段经历,他从此练就了‘火眼金睛’,工程的每个细节都难逃他的‘法眼’。”
如今,刘小宜经常在大会上对刚进入公司的大学生说:“一定要走出办公室,深入施工现场。如果不打基础直接从腰上开始,那这一路会走得摇摇晃晃。”
站在“鲁班”的肩膀上
正如电影人崇拜“奥斯卡”一样,“鲁班奖”作为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最高奖项,是每一个建筑人的追求,刘小宜亦是如此。
2012年11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添建项目通过现场评审复查,刘小宜捧回了一建公司发展史上的第6尊鲁班金像!一建公司成为省内惟一一个获得六个鲁班奖的企业,占了全省历史上共13个鲁班奖的近一半。这也是他到任3年里拿的第2个鲁班奖。
刘小宜有着深厚的“鲁班情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就必须树立企业品牌,刘小宜深知这一点,所以把“鲁班奖”打造成为企业的“金字招牌”成了他的发展思路。因此,在他的工作计划里,每五年计划拿2~3个鲁班奖。
严把质量关,精确落实到细节,是刘小宜对工作的要求。“一个工程从建设到获奖,大约需要3、4年时间。这意味着在一千多天里,面对成千上万吨钢筋水泥,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让刘小宜印象最深刻的是获得鲁班奖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添建工程,它被整个团队称为“井冈山战役”。“就像打完一个大胜仗!”提起因这项工程再次捧起鲁班奖奖杯的心情,刘小宜兴奋地形容。
此外,他还透露,鄱阳湖生态展示馆工程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该项目将冲刺2014年的鲁班奖,争取将第七尊鲁班像“迎回家”。
“每个项目都像我的孩子”
从业30年来,共参与和负责过多少个项目,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如今,身为董事长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公司所承建的200个大大小小全部项目,至少90%以上的他要亲自去现场。
“因为我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知道长得怎么样,健康不健康。每个项目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十月怀胎,从孕育到出生,从成长到成熟,感情很深厚。所以我不喜欢呆在办公室,到了现场才踏实。”刘小宜说。
记者问刘小宜最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最怕看到天气预报说有雨雪,因为这会耽误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