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支部书记培训----红色之旅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18-08-28
2018年8月21-24日,我有幸参加了集团组织的党支部书记培训来到贵州红色革命景区进行了红色参观学习,参观了息烽集中营、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遵义会址等地,听取了长征精神的专题教学,跨越时空感受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加深入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为了新中国诞生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更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史和伟大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第一站来到建立在大山之中的息烽集中营,走进息烽集中营就像走进了一个小森林,里面植被很丰富!虽然环境很不错,但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设施都在说明这是一个监狱。
该集中营自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最终死亡的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幸运脱险。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马寅初、杨虎城将军一家、小萝卜头等都曾被关押在这里。昏暗,低矮、潮湿,一个约十来平米的房间:墙壁发霉,木床上破旧霉烂的草席,一个木桶,所有的吃喝拉撒睡全都在里面,走道里还挂着锈迹斑斑的镣铐。一路参观下来我始终被沉重压迫着每一根神经。
最让我恐惧的是阴森清冷的猫洞,当年这里既是集中营的审讯室,又是行刑处。特务们实施的毒刑除镣铐毒棒外,还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上电刑、开水烫、烙铁烙……一切残忍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洞内用刑,无论发出怎样撕心裂肺的喊叫,洞外是一点也听不见的。在洞的27米处还有一个水牢,把犯人拖下去,泡上十天半个月才拖出来。水牢中的水是岩石上滴下来的岩浆水,具有腐蚀作用。被折磨至死的犯人常随即掩埋在洞底。解放后,人民政府挖掘被国民党特务封死的猫洞,发现了无数牺牲烈士的遗骨。至今人们无法统计,在这个深不可测的溶洞里,有多少革命先烈被杀害……
第二站来到娄山关,这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为黔渝两地的必经之路,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黔北第一关。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两渡赤水,再回师黔北,与黔军激战于娄山关,经过反复的浴血奋战,共歼敌三个团,终于夺得关隘,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而点燃了万里长征的曙光,拉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
刚一翻上山梁,远远的就瞧见了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馆立矗立在小尖山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为了深入细致了解娄山关红色文化的历史和背景,参观的首站就是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馆了。站立馆前,举目望去,纪念馆通为红柱、白墙、青瓦,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结构,造型可谓巧妙瑰丽,端的是气势非凡。我怀着无比敬仰和激动的心情缓缓步入展厅,只见整个大厅设计简洁大方、宽敞明亮,纪念馆内,无处不彰显和透露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气息。看到当年红军战士用过的迫击炮、步枪、战刀、马灯、布包、草鞋、蓑衣、被子、炊具等所用军用物资和生活器具,我非常激动,我们的共产党人,正是利用这些简陋而简易的武器和炊具,打败了国民党号称天下无敌的精锐部队,取得了长征的最后伟大胜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吗?
从纪念馆出来跨过在半山腰连接于小尖山和大尖山的娄山关人行天桥,来到了古代军事要塞城堡。这里静静地架设着三门古老的土炮,威严地守卫在关隘之上,这三门土炮,就像三位年长的老者,向所有的来客静静地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历史和辉煌。恍然间,仿佛听到了一阵阵轰鸣的炮火声,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三站来到遵义纪念馆,这是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经过这些天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感觉遵义会议是树立实事求是新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典范。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遵义会议不可能实现历史转折,实事求是这个思想,在遵义会议决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不仅在遵义会议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批驳博古和李德不顾敌情的变化、顽固坚持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而且在遵义会议后的苟坝会议上又力排众议,坚持反对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如果没有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力争,后果不堪设想,历史可能会另写。在我看来,这是遵义会议精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内涵的生动典型。
对“左”倾错误的军事领导和指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就是在会议上对博古和李德的严厉批评也是实事求是的,对他们既不是否定一切,也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结束贵州的培训,回归工作和生活中,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和基层干部,面对时代的要求,组织的托付,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们要回归初心,思考公司的目标与使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向哪里去?
我已准备好,我将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辨别是非、把握大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和危难关头正确判断局势,分清是非、挺身而出,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